我们有了工业,但我们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他就是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泰斗、清华美院责任教授,年近耄耋的柳冠中先生。
然而很多人对他的疾呼不以为然,认为柳老是在危言耸听、贬低中国、过于矫情甚至崇洋媚外。
逐渐降低的目标
早在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到了十七大仍是这个目标。在起草十八大报告时,有专家觉得这个目标实现不了,建议删除,但没有被采纳。三年后,在起草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时,仍有人建议删除,这次被采纳了,改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九大报告也没有再提这一目标。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而是加工型大国。所谓“制”意味着规范、标准、工艺、设备及流水线。——柳冠中
到底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
因此可以理解为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在著名外国经济史学专家、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韩毅教授所著《历史嬗变的轨迹-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书中,一开篇对工业、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的概念作了如下描述:
“在中文里,“工业”一词的词意十分明确具体。一般的汉语词典把工业解释为:采掘自然资源并对工业品原料和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作者考察了各类中文权威词典中对“工业”的界定,认为“工业”在我国是一个专有名词和特定的经济范畴,是一个有确切的内容和严格界限的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主要由“采掘自然物质资源”的采掘业和“对原料进行加工与再加工”的加工业两大部分构成。”
“但英语中的”Industry”中,却找不到一个与中文“工业”意思完全一致的对应词,也就是说,在严格意义上英文中并没有“工业”这一词汇!在以往的翻译中,常被我们翻译的英文词是”Industry”, 但这种译法并不准确且容易产生歧义。1984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对”Industry”一词的解释有两种:1、”trade or manufacture collectively”(意为商业或制造业的总称);2、”branch of trade or manufacture”(商业或制造业的分支部门)。这一解释与中文的“工业”是有较大出入的。”Industry”并不是一个有严格的界限划分、有特定组成部分的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作为表示经济各部门分支的单位,它使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大到农业、商业、制造业或采矿业,小到食品、养殖、建筑安装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因此将”Industry”译为“产业”而非“工业”可能更为准确!”
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著名的产品多元化跨国企业3M公司全称是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明尼苏达州矿务及制造业公司),这与汉语里的“工业”所指的工业门类恰好符合,但是3M公司的中文名称并不叫“明州工业”。
在在亚洲我们的邻国对于”Industry”的翻译也和我们大相径庭,日本JIDPO(Japan Industrial 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翻译过来为“日本产业设计促进组织”,韩国KIDP(Korea Institution of Design Promotion)翻译为“韩国产业设计振兴院”。
由此来看,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并不是“制造业与采掘业”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而是因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业集群,是现代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虽然一字之差,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的含义,甚至影响到我们的产业结构、政策制定。
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偏差,但工业化一词由来已久,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已经不可能更改。
对于我国工业化的现状,柳冠中教授曾说,“制”是人家的,“造”是我们的。机器化大生产中最能体现“制”的特点是图纸,所有工序必须严格依据图纸进行操作,图纸就是命令,而我国很多工厂的图纸是从国外引进的。图纸的本质就是“事前设计”,一个工业设计师必须通盘考虑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的全过程。
首先,要想实现工业化就要从意识上接受工业化,几千年的封建农业社会使得我国工业相对落后,青睐小作坊式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对“手工”有独特的情节,排斥现代化、机械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只有改变这种认识,接受工业化,认识到社会分工明确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
其次,要建立健全完备的产业链,只有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参与,才能把握一个行业的命脉,否则我们只能栖身于产业最底端,任何产业即使做得再大也是大而不强。
而且,要使产业结构分布合理,很多依赖廉价劳动力、依赖消耗自然资源的产业必须要限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我们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依然要坚持。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设计,不仅针对各个产业的生产线,我们要设计,应用先进技术使其达到最优的生产率;对于各行业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进行设计,使其形成标准形成系统,激发出各个生产要素的最大活力;对于各行业产品本身,我们也需要设计,使其能够适应自动化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摒弃传统的手工业思维。
来源:科蕊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