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提出到2018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智能硬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看到不少定位精准的“小众硬件”通过海外众筹的方式赢得第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随着媒体们相继报道,这些“小众硬件”的同行竞争者越来越多,产品在性能、功能方面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工业设计逐步成为差异化的中坚力量。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看到一些硬件创业者把工业设计看得过于简单,甚至将其等同于“画图纸”,最终导致产品不断跳票,无法按期交货。为了让大家对工业设计有更深的了解, 最近业内围绕工业设计这个话题又展开了讨论。
工业设计的地位为何越显重要?
从根本上来说,是硬件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者更喜欢讲究产品的个性化以及产品体验。现在很多新出的智能硬件是为特定人群而定制,比如说孕妇、婴儿、户外发烧友、学生等,他们的实际需求和产品的使用场景会有比较大的差别,甚至附带强烈的情感在里面,“万金油”类型的传统硬件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在这种背景下,为特定人群而打造的硬件产品会对工业设计的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设计师需要很强的协作能力,比如做好特定人群的喜好判断、产品定位,设计生产可行性等,未来甚至需要结合云数据进行更精准的分析。
换句话说,工业设计更像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把产品美学、制造生产甚至商业逻辑有机组合到一起,才能使得产品顺利推向市场。时至今日,一些智能硬件从业者对工业设计没有足够的了解,依然将其粗暴简单地理解为“找个设计公司画图纸”,然后拿着图纸匆忙进入生产阶段,最终导致产品跳票不断——如果是生产传统硬件的话,这套路基本可行:因为制造产业对传统非定制硬件有足够的积累,能够快速应对微小的变化。但是很多智能硬件从诞生那一刻就带着创新的标签,需要在硬件设计、结构设计、材料工艺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普遍缺乏一个可以借鉴的成熟产品经历。在这种情形下,经验丰富的工业设计师能够借助实战经验帮助产品进行全盘规划,有效规避各种潜在的“坑”,让产品在落地的过程中更加接地气。
工业设计为何要深入制造生产?
从外观设计到产品落地,这个过程最考验工业设计师的经验水平,对生产制造的了解程度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过程里,工业设计师需要对材料工艺、结构可行性、生产装配优化甚至包装等环节都要涉猎,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结合成本这个因素做最终的权衡。如果对供应链缺乏深入的了解,工业设计师也许能把产品做出来,但是能否做到特定价格下的“极致”则要另当别论。
即便是在硬件制造方面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深圳,虽说行业资深人士能在2个小时内把产业相关资源凑齐,但是这些资源都是各自为政,不太接受整合。工业设计师想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不停地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以便于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把合适的资源整合到自己的设计体系里面。以VR头盔为例,虽然现在遍地皆是,但是这类产品早在2013年出现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当时VR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算是比较新的东西,除了要向合作伙伴索要大量人机数据外,还要不断探索和验证VR头盔的佩戴形式,对其材料、结构进行多番摸索后,我们甚至尝试使用自行车常用的材料,比如说碳纤维、钛合金等”。
工业设计为何还要顾及商业?
在传统硬件的整个产业链条里,设计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多数设计公司并不需要去接触市场,自然也没法了解设计出来的产品最终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而在智能硬件领域,很多产品是基于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而设计出来,工业设计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培养自己的商业嗅觉,以便于产品后期维护和迭代。在这个环节里,嘉宾们给出了一些实际性的建议:
首先,产品不要设计得过于前卫。以美国的Better Place为例,他们针对电动车充电麻烦的情况提出“换电池”概念,并花了大量资金去建立“换电站”。在电动汽车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前提下就去做换电池业务,这家公司的真正用户究竟在哪里?在2012年,也有中国团队打造一款可以挂在墙上的WiFi产品,前后总共耗资80多万,但是却没有获得客户的认同,前期投入全部打水漂,公司当时也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
最后,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实现自己和公司的价值。对于有渠道的团队来说,产品打造出来后,他们可以按照原来的套路进行市场验证。但是对于设计师来说,这并不见得是他们的长项。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应该考虑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授权或者其他方式挣取属于自己的利润,以利于团队的长远发展。
来源: 猎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