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官方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生态建设”首次被写入国家战略。的确最近几年发生种种环境事故,无不严厉地控诉着高增长的经济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可是时至今日,依然有官员、企业主及众多的民众缺乏环保意识,把绿色环保当做政绩的筹码、吸引市场的噱头及遥远的学术概念。
所谓环境,即我们所感受的、体验到的周围的一切。它包含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作用的总和,除了人与自然,还有众多将二者衔接的物质,那就是产品。如今大多数业内同仁都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共识,产品设计的完美性不应是单纯的艺术审美作用,而应是产品内在因素的综合表现,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那么工业设计师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没有理由去做伤害环境伤害我们自身的设计,因此科蕊坚持,我们要做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或者叫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原本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反映了人类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回归。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就出版了一部在当时颇具争议的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该书主要强调了设计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及伦理价值。巴巴纳克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去创造价值,也不是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虽然在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其倡导的“有限资源论”却为后来的“绿色设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看来,绿色设计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与系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与孤立的艺术现象,正是多学科彼此交融嫁接交叉使得这一设计思潮包罗万象。绿色产品设计的概念就更为广泛了,比如具有节约能源、节省物料、保护环境、便于回收利用,符合人机工程等特点的设计;产品的简约设计,产品的可拆卸设计等。总之,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就是以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宗旨。
绿色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起步比较晚,目前也只有一些高等院校和官方研究机构在产品绿色设计技术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生产经验,并基于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分析,科蕊工业设计始终致力于做友好于环境的设计。在产品构思环节,科蕊尽可能地提高产品寿命,不提倡生产商做短命产品,说服合作伙伴做持久的品质,看重用户黏性,不被多变的市场风潮所左右。在生产环节,科蕊通过多因素下的权衡分析,会向生产者推荐最合理的工艺方案,不仅会把原材料成本降到最合理范围,同时也考量生产者的操作流程,做到无隐患无危害。在消费环节,科蕊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精准分析,让用户有更多经济实惠的选择,在产品源头上杜绝浪费。在产品使用环节,科蕊始终倾向于做低能耗的产品方案,通过技术调研、产品创新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让绿色能源发挥最大作用。在产品报废消亡环节,我们力求每一部分都可被二次利用或者自然降解,让每一件产品都善始善终。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绿色设计在各个行业的认识中依然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很多从业者误以为绿色设计就是要用实木、纯棉等自然界中原生材料,排斥有机合成材料的使用,认识不到一些合成材料可再生易于降解的优势,实际上却是在伤害环境。还有一部分设计师偏爱极简,无论是包装还是产品本身都极力做到最少,导致产品寿命降低、性能大打折扣,用户体验也十分糟糕,其实做得多未必就不是环保。曾经科蕊的一个智能硬件项目合作方,同样也深知绿色设计的重要,在产品包装上减了又减,导致物流环节损坏率很高,大批的退货返修、大量的残损部件都成了环境的压力。在这样的窘境面前,科蕊提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做少了不够,那么干脆做多,把看似简易环保的瓦楞纸包装换做工程塑料的盒子包装,虽然成本略有增加,但这样不仅坚固美观,还成了用户爱不释手的精致数码收纳盒,没人忍心将其丢弃,甚至比产品更吸引消费者,出现了当代的买椟还珠现象。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主并不买账,追求短期利益,寻求使用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消耗日渐枯竭的自然资源,做粗制滥造的短命产品,做月饼盒子一样的过度包装,对此科蕊都果断地拒绝了合作,作为工业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员,科蕊需要维护的始终是整个生态环境、全人类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