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工业设计的责任,目前普遍有这么一种认识,“中国就缺少好产品,都是粗制滥造,不像人家美国人家北欧人家日本,做产品就做到极致”。虽然大家已经走出了天朝上国的夜郎自大心态,令我们工业设计从业者深感欣慰,但是这说的后半句并不是我所认同的,科蕊工业设计也并不做所谓的极致产品。之所以称之为所谓的,是因为极致只是一个目标,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极致的含义是最好的,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确,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因此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宣称把产品做到极致的企业或团队,都是在彻头彻尾地忽悠。市场化,带来的是竞争的加剧,然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应对竞争的却不是沉下心来深入思考,做好产品做好服务,而是变着花样不断翻新的新概念新噱头。即使初衷是好的,那么也暴露了其不科学不客观不理性的外行心态。
更不应该的是,一些本受过系统工科教育的工程师、设计师也开始受商业文化的浸染,枉费了多年的学习,彪炳自己在追求极致或是能做到极致。2003年,日本著名工业设计深泽植人创办了设计品牌“±0”,其理念是“以消费为导向,将消费者的需求摆在第一位,而且全心全意奉献自己去创造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产品,对于每件产品都付出特别的关心,藉由尽心尽力完成每件产品的哲学,让我们在产品与消费者服务上所花的心力是一致的,透过产品,希望能丰富每个人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加点趣味。”如此冗长晦涩的语言,自然很少有人去透彻理解,因此只看到了±0这个品牌符号的表象,想当然地认为深泽植人就是要做极致的丝毫不差的产品,以讹传讹,极致的谣言就这样兴起了,直到现在依然被热吵,甚至由极致变成了极端。很少有人理性地思考,即使是航天工业中最精密的零件,也有IT2的公差,也允许有±0.0015毫米的偏差。因此±0只能是挂在深泽植人的店面上的招牌,而不可能出现他设计的图纸上。
那么极致的产品不存在,我们不可以努力接近极致吗?可以,我们自然可以把一个纸巾盒做到航天器零件的精密程度,但是高精密能不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是未知的,已知的是高精密要伴随更高的生产成本。目前大部分奢侈品都是这么做的,除了品牌的成本,在产品工艺上的确也有相应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也未必就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只是彰显了身份的高贵。工程技术上,公差体系的运用不仅保证了产品过硬的精度,也保证了产品以最低成本最高的效率被生产出来。
因此我们科蕊工业设计不相信有极致,甚至也不接近极致,我们追求的就是均衡。产品的均衡就是在产品的成本与性能,市场与价值,体验与受众等多个维度中寻求均衡,科蕊给用户带来的并不是奢侈品的高贵气质,而是像深泽植人先生那样,用心地做朴实的产品,兼顾产品研发与销售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合理地取舍,努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从初学设计到现在,我参与设计的产品投入市场的至少有60多项,我们从不追求极致,也从不刻意追随任何造型风格,都是基于行业和用户的角度,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和惯例,很用心地去做,即使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是在设计师的从业经历中自然塑造的。成熟的设计师,会不经意间把自己的理念以及对美学的认知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因此设计风格也不是能够刻意塑造的,相反有些设计师本身对美学的理解不透彻,着意去模仿一些代表性的产品,不仅模仿地并不到位而且还夹杂着自己不成熟的观点,结果可想而知,做出的产品牵强而扭曲。
我们的团队中的设计师来自全国各地,我曾在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求学,其他伙伴有来的自灵动的江南水乡,也有的来自六朝古都,其中还有好多伙伴有过在日本金泽、韩国首尔、德国乌尔姆、意大利米兰的留学经历,因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求学经历,自身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积淀,自然不需要再去刻意模仿任何风格,我们都是在捕捉最朴实的美学元素,无意识地融入自己的风格,不仅能谋求最广大用户的认同,也有效地避免了产品同质化。对于产品本身,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浑然天成,和而不同,这就是共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