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纪实:依靠工业设计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完美产品

工业设计是设计什么的?几乎所有人刚见到张晓冬,都会好奇地问这个问题,对于如何解释自己工业设计师这一职业以及他所创办的科蕊工业设计(大连)有限公司,张晓冬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这个行业需求很普遍,但却很少有人了解,毕竟工业设计在中国起步比较晚,西方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诞生了工业设计,而中国工业设计界的泰斗柳冠中教授把工业设计引入中国才是近30年的事。说到具体设计什么,张晓冬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个零件解释说,工业设计的经典定义开篇中就提及一个定语“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所以笼统地说,凡是批量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凭借知识、经验、美学及心理感受,赋予产品新的形态、色彩、质感以提高产品的价值。或许他的说法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太多了,大到汽车飞机,小到牙签纽扣,难道都可以设计吗?当然不是,现代的工业部门逐渐细分,门类太多太繁杂,像常见的家电、日用品、数码产品,大部分工业设计师几乎都可以设计,除此之外,张晓冬以及他的设计团队也结合北方的产业分布的特点,在多个行业深度挖掘,机械装备、仪器仪表、医疗器械以及当下流行的智能硬件,都是科蕊工业设计涉及的产品设计服务领域。

对于正在设计的产品,张晓冬饶有兴趣,却又遮遮掩掩,一再要求之下,他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因为保密的需要,新产品在上市前,相关技术资料、商业阿联酋客户机密是绝对不能外泄的,因此只能看看早前的案例。张晓冬翻了翻手机,在朋友圈里找到一张客户晒出的照片,图中是几名工程师陪同外国人参观一台崭新精美的机械设备,附注的文字是“欧洲客户对我们的多孔钻床很满意,当即签下了300套的订单。”这位高兴地晒订单的是浙江丽水一家制造业企业的总经理应先生,就是在去年,他带领的研发团队突破了长久以来行业公认的技术难题,率先研发出了可编程的自动多孔钻床,能够一次完成一个加工面上所有的钻孔攻丝等作业,不仅加工精度较传统的普通钻床有了大幅提高,而且也省去了多次装夹对刀的工序,因此作业效率提高了五倍以上,也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应先生本以为,依靠这样的核心技术,新一代产品完全可以迅速风靡市场,在全球工业经济都不景气的时期异军突起。可事与愿违,应先生将新产品推荐给众多有需求的制造业企业,可是换来的却是不屑与质疑,有人说这新东西性能如何,还需要时间去验证;有人说这机器操作起来不容易,工人需要培训,结果如何还是未知数;有人直言不讳,就这么一台古怪的机器就敢说提高五倍效率?更有甚者直接把他当作民科、骗子,无论他说什么根本不理会。搞研发出身的应先生迷惑了,为什么这么好的设备没人要,中国制造业真的没有话语权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应先生通过其在东北地区的代理商李先生介绍,接触到了刚成立不久的科蕊工业设计,应先生把他的遭遇和疑惑一五一十地说给张晓冬以及他的设计团队听,张晓冬拿着产品资料一看,立刻指出了几个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隐患,没有必要的防护装置,传动皮带外露,高速旋转起来很容易绞伤夹伤操作者,作业空间也没有封闭,一旦操作者肢体误入,势必会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其次是有些结构件可以做轻化处理,不仅可以节约一些材料,降低一部分成本,也使整个设备轻便灵活;还有设备的操作界面比较繁琐,与传统的钻床设备差异较大,工人需要很多时间成本去学习如何使用,即使学会了,操作起来也挺麻烦;还有产品造型的问题,整体显得臃肿繁琐,没有一处能看出与精密高效相关。随后张晓冬简单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案,基本有了设计的雏形。应先生豁然明白了,原来以往的设备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也不需要什么设计,几乎家家做得都一样,可如今不同了,市场经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拼价格战已经拼到了底线,好不容易攻克了一些瓶颈,掌握了核心技术,做出来突破性产品,却广受质疑,研发工程师出身的应先生一向严谨务实,自然不认同“货卖一张皮”的说法,但对于产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却连连称道,当即确定了合作关系。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设计,张晓冬和他的科蕊工业设计团队将一台功能完善、造型优美的自动多孔钻床产品方案呈现在应先生面前,看到这周到的防护装置、整齐便捷的操作界面、整机重量减轻了7%、设备上简洁的几个线条彰显着高精密与高效率。高兴之余,应先生不免产生一丝疑虑,你们画的图的确是好看了,但是这能好加工吗?成本又会增加多少?面对疑虑,张晓冬满怀自信,因为这些问题在他带领团队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了。设计充分考虑制造与装配的要求,在考虑造型方式的过程中时刻满足生产需求,这被称为DFMA(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面向装配与制造的设计),这种统筹兼顾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并不是张晓冬原创的,西方早在20世纪60和70年代,人们就根据实际设计经验和装配操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与装配的设计建议,以帮助设计人员设计出容易生产的产品。张晓冬回忆起自己早年的从业经历,那时工业设计更无人熟知,即使了解这个行业的人也都是充满了微辞,说你们这些“搞艺术的”就知道画的好看,实际生产中根本做不出来。的确,那时的工业设计发展十分缓慢,从思路到表现形式都极不成熟,很多美院出来的设计师还仅仅停留在效果表现上,的确存在“中看不中用”这样的情况。张晓冬极力想改变大众对工业设计的这种认识,就决定从自身做起,开始系统地学习制造加工相关的知识,一次在与同仁的交流中,一位身在美国留学的同仁向他推荐了一本书,就是布劳斯教授的《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张晓冬如获至宝,把这种思路、方法与工业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的方案不仅能生产、而且还更利于生产,真正地做到了内外兼修。

通过应先生的产品分析、打样、试制、量产成功,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再一次得到了应验。如今应先生的自动多孔钻床产品凭借核心的技术优势和出色的设计,不仅在国内汽车、农机、泵阀制造等行业大量列装,还远销东南亚、阿拉伯、欧洲等地区。随着出货量的增大,应先生又带领团队相继研发了多个机型,拓展到更多的行业,目前应先生正在和张晓冬的科蕊工业设计继续合作,梳理各个系列的产品线,委托其建立一个完善的PIS(产品形象系统),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方针,为今后开发更多系列产品做好铺垫,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融入到产品形态中,彰显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优势,从而将潜在的消费意向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变偶然购买为长期信赖。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像应先生这样通过工业设计来完善自身产品的案例或许会越来越多,张晓冬从毕业至今从事工业设计行业已经是第七个年头,总有人问起,“是什么让你在这个行业一直坚持?”,张晓冬坚定地说,“我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美化了产品,也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没有其他任何一项工作能给我如此高的成就感。”

钻床达人

转载于中国网-创新视点2016-07-26 原标题《张晓冬,他用工业设计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完美产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