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1】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观设计
曾有记者问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泰斗柳贯中教授,难道工业设计研究的不是更时尚的外观、更酷的功能吗?柳冠中教授回答:为什么要先说外观呢?外观只是结果。比如一个杯子,画张飞的杯子或者画林黛玉的杯子,龙形的杯子或者凤形的杯子,黄金做的杯子还是其他材料做的杯子,你设计500年,仍然只是个杯子。外观是设计最浅的层次。而设计思考的是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解渴的工具和方式问题,这才是设计师的思维。
从定义上来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视觉及心理感受,而赋予产品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这里提及的与产品外观相关的形态构造、材料,色彩、表面加工等只是其中列举出的一系列要素,其实除了产品外观,任何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的设计行为都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不仅仅是改变外观。
那么为什么在实际的设计服务中还是外观设计占主导呢?因为在我国产品从一开始研发就没有考虑工业设计的因素,根本没有对产品做相关的基础研究,产品原型机呈现之前没有工业设计的参与,产品原型机呈现之后就不再允许改变,这样一来,留给工业设计师发挥的就只有外观了。
误解【2】工业设计就是机械设计
曾经人们普遍对工业设计了解甚少,而我国又沿袭苏联的以重工业为先的经济结构,一提及工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机械、钢铁、仪表等庞然大物,就连我国的国徽中都以齿轮代表工业,在这样的国情下自然产生了一种语境,工业即重工业,因此工业设计很多时候都被误解为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而在我国大部分工业设计工作又拆分为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结构设计被简称MD,无论是从名称还是从业人员的背景来看,似乎结构设计就是机械设计。
搞清这个问题这就要理解工业设计的“工业”二字是什么含义,这就涉及到工业设计的起源,工业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因此这个工业并不是指工业产品,也不是指重工业,更不是指机械,而是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因此工业设计也不是设计机械,而是通过设计使得包括机械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更好地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
结构设计MD的角色有一部分和机械设计是重合的,这是现阶段研发与工业设计脱节,工业设计行业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兼顾多个方面造成的拆分,未来可能不复存在了。
误解【3】工业设计就是工业级产品的设计
在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体系中质量控制参差不齐,有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我们把寿命性能可靠产品用于相对重要的行业领域,其中最稳定的用于生产武器装备叫军工级,其次是用于工业生产叫做工业级,除此之外还有商业级、民用级。除了少量的军工级,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业级产品需要更多的精力去设计,也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因此工业级产品的确是工业设计服务的一个大的门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级别的产品就不需要工业设计,军工级产品虽然生产批量批次较小,但需要更多的易用性,这也是工业设计解决的问题范畴。商用级与民用级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市场,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工业级,只是设计的侧重方向有所不同。
工业可能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词,解释为制造业和采掘业的统称,而英文中industrial除了被我们翻译工业的,还有更广阔的含义——产业。因此结合其起源与定义来看,任何需要批量生产的东西都需要工业设计。
误解【4】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壳设计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让产品可以批量生产而且尽善尽美,当然不能仅仅从外壳上下功夫,一切能够提升产品品质、生产效率的行为都是工业设计的范畴。工业设计是贯穿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零件的设计都可能影响到生产效率、质量品质、使用体验,所以工业设计是对整个产品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漂亮外壳的设计。
和误解1的形成类似,还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格局问题,产品研发过程中只重视功能,而产出原型机之后又因为缺乏追求卓越的品质,出于成本和精力的吝惜,不再允许做改动,因此工业设计能做的就只是外面的一层壳,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时甚至为了内部不合理的布局不得不变更出色的方案,随着工业设计行业的日益普及这种现状是不会持续的。
误解【5】工业设计就是整个产品的设计
设计不是发明,工业设计也不能担负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全部工作,一个新产品的诞生,刨除需求调研、市场论证等其他商业因素,也是多方参与的结果,其中还涉及到新材料的研发、机械设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模具设计、工业工程设计、供应链的建立与管理、生产规划等等,工业设计只是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以使产品更适应用户适应生产线而已。
产生误解的原因是有些生产制造企业掌握了一些研发生产资源,假借工业设计的名义进行大包大揽,声称可以从一个创意点子到推向市场的全面服务。从原理上说,这样的业态是能够存在的,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展的主流就是生产大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显然是无法成就杰出产品的,即使是在建筑领域这种大包大揽再层层转包的行为都带来了诸多隐患,更何况是前后联系更为紧密尺度更为精密的产品呢。
因此工业设计不能也不必要承受开发产品的重担,只是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协作。
误解【6】工业设计一定要“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而很多人对创新理解是片面的,不顾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是否能获得一定的有益效果,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不同而不同,这种盲目求新求异的行为无论是产品开发者还是工业设计从业者都较为普遍地存在。
创新与抄袭,中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叫侧重不同,无创新不等于抄袭,也不等于一无是处。同样的产品原型不同的工业设计师去设计必然各不相同,有的生产效率更高,有的更为易用,总有一项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不必要绞尽脑汁去画蛇添足。
误解【7】工业设计一定是背离传统的
传统,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工业革命以来,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被改变,而伴随着大机器的轰鸣开启,很多传统的手工业者就越来越少,使人感觉传统技艺的优势日益衰落。现代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也继承了手工业的传统,改变的只是传统的载体,消失的是无法满足当下生产力水平的生产方式。我们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传统,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上的文字是传统,我敲击键盘打出在屏幕上的简体汉字依然是传统,没有因为载体的不同而改变。
工业设计作为一种体系使得社会大分工后依然可以秩序井然地分工生产还能够有效对接,是对传统技艺的分解替代,也是对传统手工业者的解放,是脱离人的因素,对传统最好的保存与发扬。
crrevo